科技赋能摸清广东林业家底 助建南粤秀美山川(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新网广州9月22日电 题:科技赋能摸清广东林业家底 助建南粤秀美山川 “监测样地中,每一棵检尺样木(胸高直径大于或等于5厘米的乔木)都要编号,并挂
中新网广州9月22日电 题:科技赋能摸清广东林业家底 助建南粤秀美山川
“监测样地中,每一棵检尺样木(胸高直径大于或等于5厘米的乔木)都要编号,并挂上号码牌。以前,号码牌要用钢码将数字打在牌上,工具携带不便,外业操作也极为不便。”魏安世告诉记者,2002年,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焕忠组建QC(质量控制)小组,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研发了预制孔号码牌,并不需要钢码,外业操作简便易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这种预制孔铝牌,已经普遍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的森林资源调查中,并被其他行业吸收应用,取得巨大效果。”
从一个小小的铝牌,到平板电脑、电子围栏的率先应用使用,充分体现了广东林勘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数十年来,广东林勘人在森林资源体系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进步和创新贡献了“广东经验”。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黄宁辉点开该平台上惠州博罗县的一片山林,可以看到林地的三维可视化地图,也能对比不同年份的森林资源变化。“现在全省森林资源、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自然保护地、石漠化土地面积等资源数据汇聚于‘一张图',一目了然,非常直观方便。”黄宁辉说。
记者 程景伟
经过70年的发展,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在林业调查监测设施、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比如,建立了“广东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创新平台”“广东省湿地监测创新平台”“广东省石漠化生态恢复监测创新平台”等省级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引入原子吸收光谱仪、植物冠层分析仪、湿地生态系统智能化监测数据采集终端等野外科学实验设备。

林业资源监测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直以来,广东林草湿资源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背后是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有力支撑。记者了解到,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坚持以弘扬林勘精神为抓手,依托人才和数据的两大优势,培养“四有”型林草创新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林草科技人才队伍。该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37人(占比97.85%),其中正高级职称24人、副高级职称68人。
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落实林长制等重大战略中,广东林勘人也持续贡献技术力量。比如,积极研究碳汇计量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指导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交易项目开发;全面推行“广东省智慧林长综合管理平台”,加快林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为各级林长推进工作做好技术支撑。(完)

文章来源:《林业科技》 网址: http://www.lykjbjb.cn/zonghexinwen/2022/0924/858.html